附紅細胞體
點擊數:24422018-05-21 11:37:23 來源: 重慶泰通動物有限公司
附紅細胞體
附紅細胞體是寄生于動物血液里,可附著在紅細胞的表面,或游離于血漿中的一種單細胞原生物;傳染病學上分類屬于立克次氏體,能引起各種動物熱性、溶血性疾病。
一、病原:
附紅細胞體有人認為是單細胞原蟲的一種,屬寄生蟲,也有人認為是立克次氏體目,乏漿體科,屬附紅細胞體屬。目前尚未形成共識。一般以寄生宿主命名,但病原的種類與宿主之間的關系不甚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其形態呈環狀、啞鈴狀、S形、卵圓形、逗點形或桿狀。大小介于0.1-2.6um之間。無細胞壁,無明顯的細胞核、細胞器,無鞭毛,屬原核生物,2800倍顯微鏡下,可見分布不均的類核糖體。外有一層胞膜,下有微管(透視鏡下)。增殖方式有二分裂法,出芽和裂殖法。一般認為增殖發生在骨髓部位,但尚存在爭議。常單獨或呈鏈狀附著于紅細胞表面,也可游離于血漿中。附紅細胞體發育過程中,形狀和大小常發生變化,可能也與動物種類、動物抵抗力等因素有關。對干燥和化學藥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溫,在5度時可保存15天,在冰凍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天,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79度條件下可保存80天,凍干保存可活765天。一般常用消毒劑均能殺死病原,如0.5%的石碳酸于37度3個小時就可將其殺死。
二、流行病學:
附紅細胞體病的出現在我國已經有20余年的歷史。近年豬的附紅細胞體病有趨于嚴重的態勢,很多豬場因此損失慘重。附紅細胞體對宿主的選擇并不嚴格,人、牛、豬、羊等多種動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較高。 有人做過調查,各種階段豬的感染率達80-90%;人的感染陽性率可達 86%;而雞的陽性率更高,可達 90%。但除了豬之外的其它動物發病率不高。
豬附紅細胞體病可發生于各齡豬,但以仔豬和長勢好的架子豬死亡率較高,母豬的感染也比較嚴重?;疾∝i及隱性感染豬是重要的傳染源。傳播途徑目前還不十分清楚。豬通過攝食血液或帶血的物質,如舔食斷尾的傷口、互相斗毆等可以直接傳播。間接傳播可通過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蟲(如刺蠅、蚊子、蜱等)傳播。注射針頭的傳播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因為在注射治療或免疫接種時,同窩的豬往往用一只針頭注射,有可能造成附紅細胞體人為傳播。附紅細胞體可經交配傳播,也可經胎盤垂直傳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徑中,吸血昆蟲的傳播是最重要的。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疾病,僅僅通過感染一般不會使在正常管理條件下飼養的健康豬發生急性癥狀,應激是導致本病爆發的主要因素。通常情況下只發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豬,分娩、過度擁擠、長途運輸、惡劣的天氣、飼養管理不良、更換圈舍或飼料及其它疾病感染時,豬群亦可能爆發此病。
一般認為附紅細胞體病多發生于溫暖的夏季,尤其是高溫高濕天氣。冬季相對較少。最早見于廣東、廣西、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后來逐漸蔓延至河南、山東、河北、甚至新疆和東北地區。
三、癥狀:
①體溫升至40-41.5 ℃,稽留熱,患牛先流清鼻涕,精神差,食欲下降,呼吸急促。
②嚴重貧血,皮膚及可視粘膜蒼白,黃疸,個別牛有血尿。
③四肢無力,步態不穩,喜臥。
④血常規:白細胞增加,嗜中性細胞增加,紅細胞數下降(1 90-600 萬個/立方毫米),血小板減少到10萬個/立方毫米,血色素平均為52%,有個別病例發現白細胞減少,原因未明。
四、病理變化:
①皮膚蒼白,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有大小不等出血點和出血斑。腹腔、胸腔積水,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
②肝、脾腫大1-2倍,表面有出血點,質脆,有的脾組織出現壞死灶,膽囊腫大,膽汁濃稠。
③心肌擴張,質軟,心間質水腫,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和黃染。肺出現代償性肺氣腫。
④腎臟腫大變性,腎積水。
⑤胃腸粘膜局部出血,水腫。診斷本病以臨床癥狀、流行特點可初診,但應與其他血原蟲相區別,確診需進行血液學檢查。方法:取靜脈鮮血一滴,加等量生理鹽水,稀釋后,高倍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如發現有圓形、橢圓形或星形綠包閃光形小體在血漿、紅細胞旁作扭轉運動,或發現紅細胞邊緣不整,并有星光閃亮,即可確診。
五、治療方法:
①土霉素注射液+三聯抗體/混感傳奇/;另一邊右旋糖酐鐵注射液單注。
②鹽酸吖啶黃肌注,另一邊右旋糖酐鐵注射液單注。
③三氮脒+安乃近肌注,另一邊右旋糖酐鐵注射液單注。
拌料:多西環素可溶性粉+高效磺胺混合拌料。